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4231米兰体育 > 正文

一条“中欧产业带”备受外资青睐,锡梅路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25-08-18 09:26      来源:新吴区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     

  2003年,法资企业佛吉亚越洋万里而来,首进中国市场落户无锡,选址锡梅路与新锦路交界处。当年12月,佛吉亚(无锡)座椅部件有限公司在新吴区梅村取得营业执照,半年后就开始生产销售。15年后,企业在相隔不到百米的锡梅路上,又建起二工厂作为座椅部件中国研发测试中心。

  驱车沿着大约4公里长的锡梅路一路驶来,记者发现这里不仅落户了佛吉亚的两家工厂,还有罗格朗、高绿、施耐德、阿特拉斯·科普柯、西门子、威巴克……细细数来,马路两侧集聚的欧洲企业多达17家,投资国包括德国、法国、芬兰、瑞典、荷兰等,俨然形成了一条“中欧产业带”。

  一条街道级马路为何能吸引这么多外企落户,锡梅路的魅力究竟何在?

  江南古镇的吸引力

  8月5日上午11时,佛吉亚无锡工厂内,三个车间30多条生产线运转不停,这里的日均出货量达15万—18万件。扎根逾20年里,这家老牌欧洲企业的发展脚步,丈量着“投资无锡”的铿锵信心。

  22年前,佛吉亚选择在锡梅路“安家”,源于这里优越的区位禀赋和雄厚的产业配套。“梅村是吴文化发源地,‘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看中了这块地,充分说明,这里是个好地方。”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炜笑着说。翻开地图看到,这里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南靠无锡机场,北依京沪高速铁路无锡站、沪宁高速公路,新华路、金城高架穿境而过,地铁4号、5号线还将在梅村交会,而锡梅路正巧在梅村中心区域穿行而过,超赞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商务成本、城市通勤、宜居生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在这里,触手可及长三角齐全的产业链。”佛吉亚无锡工厂运营经理陈超说,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佛吉亚把此作为布局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看重的是30公里半径内的全产业链配套,“目前企业的供应商中约有一半来自无锡本地。”

  事实上,梅村向来是制造业高地,产业链协同需求驱动形成生态圈,使得上下游企业自动聚拢。梅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邹峰介绍,一些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外资企业落户梅村后,不仅他们的上下游外资企业随之而来,而且周边还有数十家本地企业与他们协同生产、协同创新,带动了产业链一起“攀高”。经过多年发展,梅村已经集聚了大大小小150余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比近七成。

  22年来,佛吉亚无锡工厂迅速成长为集团亚太地区座椅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全球唯一的电动调高器生产基地。今年佛吉亚集团又把研发的新品“零重力”汽车座椅零部件引入无锡,目前已经实现量产,将为全球汽车打造更安全舒适的“未来座舱”。

  外资加码投下“信任票”

  锡梅路88号,是另一家欧洲企业罗格朗低压电器(无锡)有限公司所在地。罗格朗是全球电气与智能建筑系统解决方案知名品牌,这家法资龙头在梅村已持续深耕近20年,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及电气解决方案,赢得中国市场的认可。

  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这座江南古镇用深厚底蕴编织成一张外资无法抗拒的价值网络——这里既有便利的交通,又有产业链协作,更不缺优质的服务。无锡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十项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再投资支持比例;深入实施《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举措》,打造外籍人士出入境、经商、消费等六大便利化场景……一项项惠企措施转化为创新动力和发展信心,成为外资企业持续加码投资的“催化剂”。

  “无锡政府为外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可预测且更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期待与中国客户一起实现互利共赢。”罗格朗中国区CEO邵德被无锡聘为涉外营商环境“体验官”,他认为,“无锡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完备,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这为罗格朗无锡公司“智改数转”、生产销售提供了非常好的产业链生态。而高效便利、温暖贴心的营商环境,更让他这个外国人切身感受到了“在锡如在家、全球无时差”。去年底,罗格朗启动战略调整,将上海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制造业务整体迁入无锡公司,预计今年完成全部整合。“此举是充分发挥无锡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做出的战略部署,将持续巩固罗格朗在电气智能化领域的市场地位。”邵德笃定地说。

  在锡梅路上的德国高绿无锡智造基地里,机械臂精准焊接电池模组,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生产线全速运转着。“这里是企业发展的福地,政府竭尽全力提供优质服务、到位保障,给了我们长期投资发展的巨大信心。”高绿精密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少卿说。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为这家德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邢少卿深有感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公司迎来了更大发展机遇。”今年高绿又新增投资2亿元,用于新建多条新能源汽车相关配件生产线及新能源储能设备配套部件生产线,以真金白银为无锡再投“信任票”。

  中欧合作“双向奔赴”

  佛吉亚是首家落户梅村的欧洲企业。紧随其后,欧洲企业纷至沓来。

  穿行梅村的大街小巷,不时可见法国、瑞典、比利时、德国等欧洲企业的“身影”。如新锦路上的法国艾默林;锡达路上的意大利摩丁热能;锡鸿路上的比利时马科托……这里正成为欧企投资的热土。

  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成长为集团工业压缩机业务领域的全球制造中心;西门子建成中压开关技术、爱克斯射线真空技术等多家重要实体和创新中心……外企在这里茁壮成长。今年3月,全球汽车减震降噪领域龙头企业威巴克在亚太地区的首条空气弹簧生产线在梅村正式批产交付,这是威巴克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重要项目。“我们始终看好中国市场,持续加码增资扩产。”德国威巴克空气弹簧事业部总监托马斯·列斐伏尔说,威巴克(无锡)减震器有限公司扎根梅村发展20多年,如今已成为集团亚太区总部基地。

  “无锡智造”积极融入“全球链”舞台。采访发现,梅村辖区内的中欧企业在密切合作中实现了共同发展,在细分赛道中本地制造业加快向专精特新发展。据统计,梅村街道如今已聚集超1000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03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57家、市级50家,累计达117家。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合作站上新起点。在梅村,一幅中欧合作的宏大蓝图正徐徐展开——总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的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正在火热建设中,其中7.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启动区载体已初具雏形,“一核两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正在打开,中德、中法等国际产业合作子园区均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欧产业创新区全球招商三年行动纲要》,三年后,中欧产业创新区力争集聚欧洲跨国公司项目100个以上、欧洲科技创新企业200家以上、欧洲产业创新中心10家以上,实现年产出规模3000亿元。

  创新志合,不以山海为远。一个个“双向奔赴”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来源:无锡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