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16 16:13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信息索引号 | 014032126/2024-01634 | 生成日期 | 2024-08-16 | 公开日期 | 2024-08-16 |
文件编号 | — — | 发布机构 | 新吴区工信局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附件下载 | — — | ||
内容概述 | 对区人大二届三次会议第36号建议的答复函 |
刘小瑜 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无锡高新区打造世界级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议》(第36号)的提案收悉。我局迅速落实、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交流、研究先进经验等形式,探讨提速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培育等方面内容,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无锡高新区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提速载体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全力打造物联网地标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已有物联网企业超1700家,形成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及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全区物联网产业集群规模超2800亿元,增长12%,规模约占比全市2/3、全省1/3,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一是凸显特色壮大规模。持续推进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基地、朗新科技产业园、先进感知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深化慧海湾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努力打造智能传感器、智慧体育、中船海洋等特色产业园区,先后获批工信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传感网)、科技部智能传感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发展品牌,初步形成了“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
二是创新成果引领发展。华润上华、富华科技、德科立等企业产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英臻科技、创新中心、捷普电子、中科西北星、智慧体育园等多家企业项目获评工信部应用示范项目;中科光电、日联科技等物联网领域重点企业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锡高新区连续三年蝉联全国MEMS传感器园区第三;综保区成功入围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名单;培育了一批掌握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企业,牵头及参与制定了22项国际标准、79项国家标准。高新区不遗余力地指导企业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三是示范应用深入推广。全区累计实施应用示范项目130多项,涉及工业、医疗、农业、环保、电力等多个行业,推广应用层次大幅提升,为全国物联网规模化应用提供试点示范。全面建成“1中心+6平台+N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行架构,“智慧燃气”、“智慧排水”、“智慧安防”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推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构建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5G智能交通示范应用,高新区成功入围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名单”。
四是政策支撑构筑环境。先后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小微特机器人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的政策意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小微特)产业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支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构筑立体政策环境。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及举措
下一步,我区将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在巩固产业地位的基础上,着眼前瞻性布局,努力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聚焦“一感两网”,加速助力无锡建设世界级物联网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是加强技术攻关,增强产业竞争力。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在智能传感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关键应用技术瓶颈上实现突破;加速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短板弱项联合攻关,强化6G、IPv6、Wi-Fi7、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部署,在计算机辅助(CAX)、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实现突破;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江苏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无锡集成电路研究所等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国内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积极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物联网创新体系。
二是聚焦“一感两网”,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物联网发展优势,加速打造 “一感两网”为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着力突破MEMS、光电传感器芯片前道加工技术,依托华润上华、先进感知研发中心等企业提升智能传感器芯片制造水平;围绕车联网实时交通信息服务、重点车辆服务与管控、自动驾驶物流应用、车联网数据应用服务等相关场景,深化物联网技术协同及创新,打造一批商业化应用服务模式;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成长三角智能制造样板区、工业互联网品牌核心区,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建设5G工厂;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级封装(SIP)与测试公共技术平台、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形成产业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国家“芯火”双创平台、MEMS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平台服务能力,实现产业要素的集聚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是深化助企服务,搭建梯次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日常监测分析、鼓励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种大树”与“育良种”并举,构建梯次产业体系。强化全区物联网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构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一对一深入企业服务,助力企业长久发展;以标准技术组织及知识产权导航项目为载体,完善产业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及储备机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制定,彰显我区在物联网领域的深厚实力;加快物联网数字证书和商用密码技术产品推广,推动密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技术和产品创新;鼓励引导平台型、链主型企业,实施资源整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能力的垂直型物联网头部企业。
四是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发挥应用标杆效能。聚焦行业应用、社会治理、民生消费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标杆应用示范工程。遴选和支持一批智能传感、智能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典型场景,重点展示并宣传推广;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车联网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车联网设备接入、运营管理、运维监控,提升自动驾驶算法、感知算法、解决方案等创新能力,加快车联网应用服务提质升级;推进晟能科技、极熵物联等一批平台企业建设,构建和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算法库,打造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5G+工业互联网” 在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等场景应用开发,培育影响力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
五是强化要素支撑,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围绕科技、人才、平台、园区、展会、基金等方面做优产业生态。聚焦重点产业、打造特色园区,坚持“集群+园区+生态”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中电海康无锡基地等传感器特色载体的建设进度,探索建设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主题的专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发挥物联网促进中心品牌效应和国家级人才平台集聚作用,建立创新共享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持续优化“产业+金融体系”布局,鼓励金融企业发展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提升企业融资渠道通畅性和融资效率;持续办好先进感知大会、人工智能产业链对接等品牌活动,打造物联网高新区名片。
六是着眼未来布局,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前瞻布局智能物联网(AIoT)、无源物联网、硅基光电、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智能物联网领域,开发人工智能芯片、芯片使能软件以及人工智能服务器,鼓励中微爱芯、深存科技、灵汐类脑等企业开展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图像处理器、类脑计算等芯片研发,支持驰拓科技、至讯创新等企业研发新型数据存储技术,推动算力性能突破性发展;在无源物联网领域,支持兴华衡辉、华辰芯光等企业开展基于红外探测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领域,紧跟AIGC发展步伐,关注AIGC多形态、多场景应用的落地,补齐核心算法技术短板,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接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突破新一代神经网络、知识图谱、机器学习、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核心技术。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朱曦蕾;联系电话:81890654,15052121115)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